《登高》(唐·晚年杜甫)

登高

唐·杜甫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
  • 渚(zhǔ):水中的小岛。
  • 飞回:飞舞回旋。
  • 落木:落下的树叶。
  • 萧萧:风吹落叶的声音。
  • 常作客:长期流落异乡为客。
  • 百年:指人的一生,这里指晚年。
  • 苦:极。
  • 繁:(增)多。
  • 浊:浑浊。

此诗作于公元767年(唐代宗大历二年)的秋天,五十六岁的杜甫独自登上夔州(今重庆奉节)白帝城外的高台,有感而发,融情于景,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。
此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。整首诗通篇对偶,把对称美发挥到了极致。晚年杜甫对诗歌语言声律的运用已经炉火纯青、登峰造极。

“五十六字,如海底珊瑚,瘦劲难名,沉深莫测,而精光万丈,力量万钧。通章章法、句法、字法,前无昔人,后无来学,微有说者,是杜诗,非唐诗耳。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,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。”(《诗薮[sǒu]》明·胡应麟)
薮: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。(所以“诗薮”是“诗湖”的意思,不知道现在搞的数据湖是不是借鉴这个?)

“流水”是对时间的隐喻,源自孔子的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。

古体诗和近体诗:这里的“古”和“近”的时间点是唐朝,律诗是唐朝的新兴文体,所以“近体诗”又称为“今体诗”。古体诗比较自由,大体上字数相同,每两句有押韵就可以了。近体诗则要求更严格,追求对称美,相当于把诗当对联来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