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登鹳雀楼》(唐·王之涣)

登鹳雀楼

唐·王之涣
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
王之涣在任衡水主簿时受到诬陷,他不屑于继续留在肮脏的官场,就辞官去云游四海。这期间在路过山西永济市蒲州古城时,王之涣慕名游鹳雀楼写下了《登鹳雀楼》。

这首诗把景与理、景与情、情与理融为一体,天衣无缝。在修辞格式上,这首绝句全篇对仗、工整流畅,也是典范之作。

古代诗歌的“意象化”特性:诗歌通过调动人的形象思维来打动人心。这首诗的前两句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”表面是写景物,实际是让人通过流水的易逝来感悟到时间的流逝。时间很抽象,于是古人给时间找了一个“意象化”的代言人,那就是流水。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时间,就需要“更上一层楼”,这是诗人的答案,要抓紧时间,勇攀高峰。

王之涣

“自由豁达王之涣,工整有理流水对”(《诗词里的中国》)

王之涣(688年—742年),出生时大唐正处在全盛阶段,去世的时候盛唐也还没有结束。记载王之涣的史料非常少,他一辈子就只当过衡水主簿、文安县尉这样的小官。王之涣留存于世的诗只有六首,但仅凭《凉州词》与《登鹳雀楼》,王之涣就足以睥睨诗坛,流芳千古。

王之涣、高适、王昌龄和岑参并称为唐代“四大边塞诗人”。

“少有侠气,所从游皆五陵少年,击剑悲歌,从禽纵酒。”(《唐才子传》元·辛文房)
“孝闻于家,义闻于友,慷慨有大略,倜傥有异才”、“尝或歌从军,吟出塞,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,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,传乎乐章,布在人口。”(《王之涣写墓志铭》唐·靳能)

另见:《凉州词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