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雁门太守行》(唐·李贺)

雁门太守行

唐·李贺

黑云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。
角声满天秋色里,塞上燕脂凝夜紫。
半卷红旗临易水,霜重鼓寒声不起。
报君黄金台上意,提携玉龙为君死。

  • 雁门太守行:古乐府曲调名,通常与边塞、军事防御或历史上的战争事件相关,涉及到对忠诚、英勇、边疆戍卫等主题的描绘。
  • 燕脂:胭脂,指战场血迹。
  • 易水:让人联想到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”(《渡易水歌》先秦·佚名),借“荆轲刺秦”的故事以言悲壮之意。
  • 君:君王。
  • 黄金台:即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招贤台,置千金于台上,以表求贤纳士的诚意。
  • 玉龙:指宝剑。

李贺十八岁时带着自己的诗卷去拜谒韩愈,这首《雁门太守行》放在卷首。该诗用词大胆,场面宏大,其中暗含的报国之情,更是深深打动了韩愈。
“贺以诗卷谒韩退之,韩暑卧方倦,欲使阍人辞之。开其诗卷,首乃《雁门太守行》,读而奇之,乃束带出见。”(《唐摭言》唐末五代·王定保)

  • 阍[hūn]:宫门、门户。阍人即看门人。
  • 摭[zhí]:捡拾、摘取。

李贺

李贺(约公元790年-约817年),字长吉,唐代河南福昌(今河南洛阳宜阳县)人,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(大郑王)后裔。

李贺的诗歌想象瑰丽,构思精巧,多引神仙鬼怪,给人以空灵甚至诡异之感,故称“诗鬼”,与“诗圣”杜甫、“诗仙”李白和“诗佛”王维齐名。

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,与李白、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。

“宋景文评唐人诗云:‘太白仙才,长吉鬼才。’”(《诗话总龟》宋·阮阅)

“元稹谒李贺”应是误传

唐代康骈[pián]所著的《剧谈录》,以及后来转引该书内容的《唐语林》和《太平广记》,有提到李贺跟元稹[zhěn]交恶,导致李贺落榜的事情。即韩愈赞誉李贺,为李贺四处宣扬后,明经及第的元稹仰慕李贺的才华前去拜访,而李贺不屑见之,谓“明经擢[zhuó]第,何事来见李贺?”。而遭到侮辱的元稹后来主持科举考试时,向朝廷建议说李贺父亲名“晋肃”,跟“进士”音近,因此李贺应该避讳[huì]不能考进士,李贺愤而离京。韩愈还写了一篇《讳辩》来为李贺发声。

《剧谈录》是一篇小说集,康骈当时为了躲避黄巢起义的战乱,隐居在池阳山中,缺乏书籍,写作内容都是根据道听途说的一些琐事轶闻来进行创作。后世的学者根据更详尽的资料,认为《剧谈录》里记录的李贺、元稹事件,自相矛盾,不可信。“所记多为中晚唐期间朝野遗闻,亦涉及神仙灵怪及剑侠故事。所记史料,多有可疑之处;所作传奇,则颇有可观。”(上海古籍社)

“元和中,李贺善为歌篇。韩文公深所知重,于缙绅之间每加延誉,由此声华藉甚。时元相国稹年老,以明经擢第,亦攻篇什,常愿结交于贺。一日,执贽[zhì]造门。贺览刺不容,遽[jù]令仆者谓曰:“明经擢第,何事来看李贺?”相国无复致情,惭愤而退。其后左拾遗制策登科,日当要路。及为礼部郎中,因议贺父名晋,不合应进士举。贺亦以轻薄为时辈所排,遂致轗[kǎn]轲。文公惜其才,为著《讳辩录》明之,然竟不成事。”(《剧谈录·元相国谒李贺》)

“愈与李贺书,劝贺举进士。贺举进士有名,与贺争名者毁之,曰贺父名晋肃,贺不举进士为是,劝之举者为非。听者不察也,和而唱之,同然一辞。”(《辩讳》唐·韩愈)

“是年韩愈为河南令。贺应河南府试,作十二月乐词,获隽。冬,举进士入京。或毁贺曰,‘父名晋肃,子不得举进士。’韩愈为作讳辩,然贺卒不就试,归。
按元稹明经擢第,贺才四岁。事之不实,无庸详辨。抑两唐书稹传仅谓其穆宗长庆初擢祠部郎中。祠部郎中虽亦属礼部,然所掌为‘祠祀、享祭、天文、漏刻、国忌、庙讳、卜[bǔ]筮[shì]、医药、僧尼之事’,与礼部郎中掌礼乐学校等事者异,昧者不察,遂张冠李戴耳。”(《李贺年谱》朱自清)

  • 明经科与进士科:明经科起始于汉武帝时期,要求被推举者必须精通儒家经典,因此以“明经”为名。进士科则始于隋朝,是唐朝科举制度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,更侧重于选拔具有文学才能和政治见解的人才。一般认为,进士科的考试难度远大于明经科,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”(《唐摭言》唐末五代·王定保)。

马诗二十三首·其五
唐·李贺
大漠沙如雪,燕山月似钩。
何当金络脑,快走踏清秋。

  • 金络脑: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。

南园十三首·其五
唐·李贺
男儿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。
请君暂上凌烟阁,若个书生万户候。

  • 若个:哪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