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在军登城楼》(唐·骆宾王)

在军登城楼

唐·骆宾王

城上风威冷,江中水气寒。
戎衣何日定,歌舞入长安。

  • 城上风威冷,江中水气寒:借用了梁元帝萧绎讨伐侯景的典故,将武则天比喻成乱臣贼子。“信与江水同流,气与寒风共愤”(《讨侯景檄文》)
  • 戎衣何日定:借用了周武王身穿戎衣(军服)起兵伐纣,最终平定天下的典故。“一戎衣,天下大定”(《尚书·周书·武成》),后来用“一戎衣”来形容迅速统一或平定天下的武功。

“戎”字另见: 戍戊戌戎

《在军登城楼》跟《讨武曌檄》作于同一时期,当时武则天的大军即将抵达扬州,大战一触即发。骆宾王登上扬州城楼,眺望远方。远处的江面水汽弥漫,城中义军将士们严阵以待。骆宾王一时兴起,作出这篇千古佳作。

“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,不是爱,不是死,而是怀古之情、兴亡之叹。”(《行者无疆》余秋雨)
“国无人莫我知兮,又何怀乎故都。”(《离骚》先秦·屈原)
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”(《春望》唐·杜甫)
“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。”(《狱中题壁》清末·谭嗣[sì]同)

骆宾王

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,他七岁就写出了妇孺皆知的《咏鹅》,是真正的神童。

骆宾王二十二岁时入京赶考,但落榜了,这之后“然落魄无行,好与博徒游”(《旧唐书》)。

骆宾王仕途坎坷,曾担任过道王李元庆的文学、武功主簿,以及侍御史等职。因事下狱又遇赦释放,后又因事免官。最著名的事件是他参与了光宅元年(684年)英国公徐敬业反对武则天的起兵,他起草了著名的《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》(即通常所说的《讨武曌檄》),文章气势磅礴,文辞犀利,引经据典恰到好处,抨击讽喻入木三分,堪称古今檄文之极品。徐敬业兵败后,骆宾王的下落成为历史之谜,传说有多种,包括被杀或出家为僧。

徐敬业的祖父是徐世勣(徐懋功),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因军功卓著而被赐李姓,以示荣宠。当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时,他恢复了原本的徐姓,所以有的文献中记录的是“李敬业”。

初唐四杰的介绍另见: 《从军行》(唐·杨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