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(唐·王勃)

送杜少府之任蜀州

唐·王勃

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
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
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。

  • 城阙[què]:城楼,阙的本意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,所以这里的“城阙”指京城长安的城楼。
  • 辅:护卫。
  • 三秦:指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。秦朝末年,项羽破秦,把关中(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)分为三区,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,所以称三秦。
  • 五津:五个渡口,指杜少府即将赴任的蜀州之地。古代四川岷江上有五个重要渡口,位于现今四川省境内,从都江堰到犍为之间。
  • 宦[huàn]游:出外做官。
  • 无为:无须、不必、不要。
  • 歧路:岔路,分别的路口。

写这首诗时,王维在长安任朝散郎,被沛王李贤拜为侍读,正是他春风得意的时候,其时他也正是一个昂扬向上的少年。
“此是高调,读之不觉其高,以气厚故。”(《唐诗镜》明·陆时雍)

王勃

王勃(649年~676年?),字子安,绛州龙门(今山西河津)人。王勃的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,父亲王福畤亦在唐朝为官。

六岁,王勃便开始著诗。
九岁,王勃读颜师古注的《汉书》后,撰写了《指瑕》十卷,指出颜师古著作中的错误之处。
十四岁,王勃上书当朝宰相刘祥道,讲述政治主张,后者直呼“神童”。亦说《滕王阁序》是王勃十四岁所作,当时他省亲路过南昌前去看热闹,年龄小不知道谦让,说写就写了。“勃欣然对客操觚,顷刻而就,文不加点,满座大惊。” (《唐才子传》元·辛文房),“以十四岁之童子,胸中万卷,千载之下,宿儒犹不能知其出处。”(《丹铅录》明·杨慎)
十五岁,王勃写出《乾元殿颂》,歌颂唐高宗建造的乾元殿,把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两人都狠狠夸了一番,“黄精吐瑞,潜龙苞象帝之基;紫气徵祥,鸣凤呈真王之表”。
十六岁,刘祥道保送王勃幽素科试及第,授职朝散郎。幽素科类似于现代高考的保送。
十八岁,高宗乾封元年(666年),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次子、沛王李贤拜王勃为侍读,后来原太子李弘意外猝死后,李贤成为太子,王勃就成为太子的师傅了。

大约二十岁,王勃因写《檄英王鸡文》被贬谪。“诸王斗鸡,互有胜负,勃戏为《檄英王鸡文》。高宗览之,怒曰:‘据此是交构之渐。’即日斥勃,不令入府。久之,补虢[guó]州参军。”(《旧唐书》)

在虢州任参军时,王勃因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,并且连累其父受到贬谪,这对王勃的打击非常大。
“勃恃才傲物,为同僚所嫉。有官奴曹达犯罪,勃匿之,又惧事泄,乃杀达以塞口。事发,当诛,会赦除名。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,坐勃左迁交趾令。”(《旧唐书》)
“如勃尚何言哉!辱亲可谓深矣。诚宜灰身粉骨,以谢君父……今大人上延国谴,远宰边邑。出三江而浮五湖,越东瓯而渡南海。嗟乎!此勃之罪也,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。”(《上百里昌言疏》唐·王勃)

王勃的死,《旧唐书》记载大约是676年,“上元二年,勃往交趾省父,道出江中,为《采莲赋》以见意,其辞甚美。渡南海,堕水而卒,时年二十八。”
也有学者研究认为王勃并非溺水而亡,主要是从《游冀州韩家园序》、《三月伤己祓禊序》是王勃随父迁回内地所作,以及王承烈祭奠王勃的祭文是作于文明元年(684年)等来推测,王勃应卒于文明元年,时年三十五岁。